当前位置:主页 > 专业音响 >

新华全媒+丨泸县震后“守夜人”

发布时间: 2021-09-18 14:12:25

  新华社成都9月17日电 题:泸县震后“守夜人”

  新华社记者肖林、樊曦、谢佼

  16日深夜,千年古城四川泸县的夜空,飘着小雨,泛起淡淡秋意。

  震中乡村一片寂静,6级地震后惊魂稍定的人们大多已进入梦乡。许多人并不知道,在这宁静的背后,还有一群“守夜人”在忙碌,守护着震后的平安。

  深夜12点,医疗救援

  16日深夜12点,大田社区安置点。

  沉沉夜色中,几束灯光温暖明亮。

  武警四川总队医院医疗救援队的帐篷里,值守医生罗卢大口大口地吃着方便面,额头沁出汗珠。

  16日7时从成都集结出发,10时许抵达泸县大田社区安置点。这一天,他忙得只吃了这顿饭。

  “我们是医疗救援专业户!”他的声音疲惫中透着骄傲。这支队伍先后参加过汶川地震、芦山地震等应急救援。

  有了丰富的经验,这次他和队友们还带足了防疫消杀物资,做了充分准备,要把抗震救援和防疫两个重要任务都做好。

  登记表上密密麻麻写着患者信息,罗卢和值守的另一位医生唐静说,白天已接诊、巡诊了上百名群众,有的是老年病,有的是感冒,也有的只是受了惊吓。等到天明,医疗救援队还要对周围的村子进行复诊。

  凌晨1点,“这就是你的家”

  17日凌晨1点,福集镇团仓村永清家庭农场。

  这是一个特殊的“家”。

  60余名受灾群众把农场接待大厅的沙发和椅子拼起来,盖着被单毯子进入了沉沉梦乡,一位孕妇甚至还有自己的独立房间。

  地震发生后,农场主人、55岁的张永青驱车飞奔赶回农场,拿出矿泉水、方便面等全部“存粮”,并提供免费住宿。送物资、找发电机、做饭……这一天,他忙得脚不沾地。

  “大灾大难面前,我相信所有人都会这么做!”张永青说,自己是共产党员,更应如此。

  农场附近社区的书记李雪梅声音已经嘶哑,她也在为受灾群众的临时“新家”奔忙,社区大厅里的工作人员顾不上震坏的吊顶,埋头整理安置人员信息。67岁的居民涂贵东说:“救援很及时,真的很感激。”

  凌晨2点,急行军

  17日凌晨2点,嘉明镇复兴村。

  看着刚搭完的55顶救灾帐篷,白春和队友们长舒了一口气。橙色的救援服里全是汗。

  这是急行军的一天。

  震后1小时,白春等四川森林消防总队甘孜支队50名消防员,从千里之外的康定奔赴震区。

  行动精确到分——

  16日晚上9点05分,到达龙华村村民安置点。晚上11点30分,60顶帐篷搭建完毕,300张折叠床、300套被褥分发到位。

  17日0点05分,到达复兴村村民安置点。凌晨1点30分,55顶帐篷搭建完毕,200余张折叠床安置到位。

  四五人一组,搭框架、立杆……三五分钟搭建一顶帐篷,白春说,平常练得多,战时用得上,所以快。

  这位来自云南丽江的纳西族汉子身材高大,透着一股刚猛之气。当兵17年间,他经历过汶川地震、凉山木里森林火灾等急难险重任务20余次。

  凌晨3点,点亮希望

  17日凌晨3点,福集镇龙脑桥中心小学安置点。

  应急发电车照亮了60顶帐篷前的广场。李凤麟沿着一顶顶帐篷检查临时电路、防止火灾,再检查给群众手机充电的应急充电方舱。

  李凤麟是电力部门江阳共产党员服务队队长,这支队伍曾参与汶川地震、宜宾地震、郑州特大暴雨灾害抢险等救灾工作。他们来到安置点几小时后,伴随着群众的欢呼,帐篷里的灯,亮了!

  地震后,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首批调集5支共产党员服务队和3支青年突击队,前往震区。他们的任务直接明了:确保天黑前亮灯,让灾区群众温暖亮堂过夜。

  看似简单的任务背后,是多处险情。多条10千伏线路出现断线、电杆倾斜、电缆故障,2座35千伏变电站、1条35千伏线路、18条10千伏线路停运,66500户用户停电……

  凌晨3点,胜利的消息传来:灾区所有10千伏及以上主电网抢修复电工作全部完成。

  打赢这场“收官之战”的电力队员彭友树、杨洪从15米高的电杆上下来,走下福集镇水竹林村的“猴子山”,联通最后一台未通电的变压器。

  夜沉如水。一个个基层应急保障点,灯光从未熄灭,公安、防疫、应急等部门人员坚守岗位。泸县的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里,通宵明亮,一场紧急会议后,省、市、县各级党员干部分头行动,一项项工作密集展开:进一步加强搜救,妥善安置受灾群众,全面检测受损民房,尽快开展灾后重建……

  震后的第一夜,宁静平安。

  黎明的曙光,就在前方。 【编辑:郭梦媛】

标签:

为您推荐

  • 最新资讯
  • 热门资讯